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正文

链式突围,君灵冲刺3个亿

链式突围,君灵冲刺3个亿

高速公路上,电动重卡满载货物疾驰千里,续航与动力毫不逊色;企业生产车间内,一辆辆自动驾驶的AGV(自动导向车),不是驮着货架在运输,就是正在去拉货的路上……这些场景的背后,或许有北仑这家企业的身影。

宁波君灵模具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灵”)加工中心内,CNC数控机床正高速运转,一个个家储逆变器壳体、重卡电控箱壳体、AGV结构件等正有条不紊地生产下线,并快速转运到下道工序。

“这批家储逆变器壳体的交付数量有3000件,计划在14天内完成全部工序生产,随后,生产线将开始下一小批量产品的试制。”公司总经理姚贤君介绍,传统压铸件在量产前,需要经历产品设计开发、手板件验证、模具设计制造、产品试制等多个中间环节,每一环节都有试错成本。以往,这些流程都由主机厂协同多个供应商共同完成。

而君灵,是一家敢于啃“硬骨头”的企业——作为北仑模具行业中的资深企业,君灵早已不满足于做单一的模具开发,自2019年开始全面打造以模具技术的深度化应用为核心,以一体化轻量化为开发目标的全国首个多品种中小批量一站式开发交付平台。

“开年以来,我们产值同比增长了20%,生产订单已经排至5月底。”姚贤君分享了这一好消息,“经过前期艰难转型,如今企业每年新品开发数量超过90项,现有近150款有效产品在产,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亿元,同比增长45%以上。

由于市场变化莫测,终端需求不定,10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可能真正投入量产的不到4个,其余处于待定或者被迫终止,这就造成了高昂的开发成本。

而君灵正在做的就是提供从产品协同开发开始,将手板件、软模开发、硬模设计制造到最终的试样试产,多品种中小批量的交付,打包起来完成一站式全链开发,同时还可以将各个流程打散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定制化服务,以高效的管理和成本管控把其转变为盈利模式,显著降低客户的开发成本及周期。

彼时,由于新能源汽车更新迭代较快,不少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寻找进一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方法。此外,重载无人机、轻量化机器人、新能源储能等新兴领域正经历创新产品较多、成功产品较少、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的“阵痛”。

“这是一块行业内公认的‘硬骨头’,而要在中间环节实现盈利,相当于是‘在骨头里挑营养’。”姚贤君告诉记者,秘诀藏在“链条直通率”这个关键词里。

姚贤君口中的直通率指的是链条上各环节合格率相乘的最终结果。“例如这是2021年面世的家储逆变器壳体初代,重14公斤,筋条厚度为2毫米。”姚贤君告诉记者,生产这样一个家储逆变器壳体需要6个环节,凭借着以往在模具生产过程中的优势,产品第一、二环节合格率均可达到90%,“虽然每个环节的合格率看起来都很不错,但最终相乘后的合格率才不到55%。”

据悉,一次性直通率一般达到60%以上,企业方能盈利。但最初,君灵也只能做到35%。

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故事,也是一个从0到1的探索。“虽然路上无人同行,但经过前期长达4年的市场反馈,我们能够确定全工艺链开发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可以突围的。”姚贤君说。

其间,君灵投入了超6000万元研发资金,将整个团队的创新点从单一模具开发变为全链布局,解决了数模快速锁定、开发端定价有效降本、高效试产交付等多项难题,并逐步将产业工人转型成为行业工程师团队,构建起覆盖结构设计、快速试制、工艺优化的数字孪生系统。

冲云破雾,终见晨曦。伴随全球化能源转型,储能市场呈现爆发态势,君灵的机遇来了。

“市场被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客户找到了我们。”此时,姚贤君还将视线放到了产品迭代上,“希望能够帮助客户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

初代家储逆变器壳体(黑)和新一代家储逆变器壳体(银)

他拿出了一款宽317毫米、长513毫米的银白色家储逆变器壳体。“这是去年刚上市的迭代产品,仅重7.618公斤,散热筋条顶端厚度只有1毫米,通过产品优化使散热性能较初代产品提升超10%,为客户降本近20%。”于企业而言,这是在转型过程中的最新突破。

“可以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姚贤君进一步透露,计划在三年内实现新品开发一次性直通率突破80%,研发周期再压缩10%,并保持30%的复合增长率。

最新文章